2021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今日开幕
2021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今日开幕
2021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今日开幕
航天员现场详解“空间站生活”
听航天员讲航天锻炼和航天食品,看大科学家们年轻时的上课笔记,测试自己一年的碳排放量,戴上VR眼镜感受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今日至17日在全国各地举办。其中北京主场活动由中国科技馆区活动、北京科学中心区活动组成。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提前探秘中国科技馆区活动,体验这里丰富多彩的科普项目。
据介绍,中国科技馆主场的展览包括“自立自强建新功”“科普科创立伟业”“生态文明创未来”三大板块,以及“与公众面对面”科技志愿活动等。通过互动展品、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形式,展现党领导下的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历程;展现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引领下,纲要办成员单位全面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作为,社会化力量广泛参与,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众志;展现科普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复合价值。
北青报记者昨日来到中国科技馆,提前感受这里浓浓的科普氛围。一进大厅,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实物验证件格外抢眼。今日,将有现役航天员和航天员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向大小观众们介绍航天员在空间站里的生活、锻炼、食品等细节,还会有小观众被邀请现场制作航天主题的月饼。
看完巨大的“天和”验证件,北青报记者被大厅另一边的“百年韶华 科普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普展”吸引住了目光。这个展览将告诉观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用70多年的时间把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能够在太空建造太空站: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于都县苏维埃政府翻印的《工农学校读本》,到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文化部就设立“科学普及局”,再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唤“科学的春天”……每一件展品都体现了党以科技自立自强的初心使命。
再往前走,依次能看到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的数据和图示,量子计算的里程碑,“华龙一号”、综合智慧核能供热厂等体现我国核能事业发展的模型,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过程图解,近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事迹展品……在走出大厅前,观众可以到“中国承诺 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参与多种互动体验。既能戴上VR眼镜感受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还能通过触摸屏测试自己一年的碳足迹——洗澡用淋浴还是盆浴、使用多少塑料袋、坐多少层电梯、乘几次飞机……都决定了自己的碳排放量。
科普日期间,全国各地还将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联合行动、青少年科技教育联合行动、核科普联合行动、水利科普联合行动、乡村振兴科普联合行动、卫生健康科普联合行动等系列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平台还将呈现现场直播、打卡互动、云游场馆、知识竞赛、科普课堂等线上活动。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