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守护网游少年
拿什么守护网游少年
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未成年人用网过度问题再次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尤其是从技术方面守护未成年人健康。24小时内微博话题点赞达到了80多万,更有7万人参与了话题讨论。可见,网络沉迷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游戏公司也纷纷回应,并根据《通知》要求积极对游戏服务做出调整。
《通知》还要求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面行动起来,切实承担监护守护职责,形成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工作合力。在为国家出“硬拳”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叫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到底拿什么守护网游少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沉迷问题?
到底什么是沉迷
“沉迷”一词广泛见诸报刊、电视、网络,一方面说明未成年人过度用网导致的沉迷问题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成年人的担忧,总怕未成年人用网过多导致“沉迷”“成瘾”。为更准确地了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规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成立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于2009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对未成年人沉迷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调研。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网络沉迷的考量标准。当人们说到“沉迷”时,往往是指“正常以上、网瘾未满”。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的损伤。诊断网络成瘾障碍,持续时间是一个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可见,对是否“成瘾”的界定既需要有明显的损伤,又需要该行为持续12个月以上。考虑到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使未成年人触网群体更大,触网年龄更低,虽然用网过程中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但并未达到明显损伤的情况,故在研究时我们使用了美国精神疾病学家金柏利·杨(Kimberly Young)提出的标准。她认为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更接近网络过度使用的病理特征,经过修订,形成了网络过度使用诊断问卷,通过下面8个问题来评估未成年人是否沉迷:
(1)不上网时也常想着上网的事
(2)总觉得要花更多时间上网才满足
(3)想减少上网时间和次数但很难做到
(4)减少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会感到不知要做什么,或焦躁不安甚至很恼火
(5)心情不好或感到紧张焦虑时首先想到的放松方式是上网
(6)向家人隐瞒上网时间或经常上网的情况
(7)上网对学习或生活造成明显不好的影响
(8)经常出现本来只想上网一会儿却在网上很久的情况
这8个题目里,前面5题至少4个回答“是”,后面3题至少1个回答“是”,才被认为具有沉迷特征。
课题组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研究对象均为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未成年人,城乡学生各半,小学、初中、高中各占1/3。2009年课题组抽取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湖南、辽宁、天津、陕西、四川共10省(直辖市)90所学校,有效问卷10650份;2019年课题组又抽取北京、辽宁、广东、江苏、河南、安徽、广西和内蒙古共8省(区、市)的96所学校,有效问卷10095份。两次研究都是根据上述标准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进行筛查的。
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发现,2019年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达18.0%,是2009年(6.8%)的2.6倍!其中,小学四年级达到10.3%,到初三已经达到22.9%,呈现一路攀升趋势。研究还发现,农村未成年人沉迷的比例比城市未成年人高出2.8个百分点。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7月20日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有1.83亿。
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触网的低龄化,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也是国家要下大力气抓网络沉迷的重要原因。
沉迷网游少年的“画像”
课题组通过跨越10年的对未成年人的大样本研究与比较发现,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分别体现在个人、家庭、生活、心理四个方面。
从个人方面来讲,具有不良用网习惯的未成年人更易沉迷网络。课题组研究发现,那些触网年龄小、用网时间长、上网频率高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可能性更大。以课题组2019年的调查为例,沉迷网游的未成年人开始上网更早,6岁以前触网占比8.0%,正常用网的未成年人6岁前触网比例为5.2%;沉迷网游的未成年人每次上网超过1小时的比例为48.1%,比正常用网的未成年人高24.7个百分点。而且,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更多在网吧上网。可见,从小缺乏良好用网习惯的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可能性更大。
从家庭方面看,在2019年的调查中,沉迷网游的孩子平时感受到不被尊重、缺乏自由、家长经常唠叨的比例更高,过度用网比正常用网的未成年人分别高25.9、24.3、24.9个百分点。这说明沉迷网游的少年的家庭生活往往更缺乏民主氛围。而且,家长在以身作则方面也更差一些,沉迷的孩子感到家长用网更频繁、家人各自上网不交流的比例比不沉迷的孩子分别高16.9、31.1个百分点。缺少陪伴也是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一个重要因素,住校的孩子沉迷的比例最高(23.7%),只和父亲住、只和母亲住沉迷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22.9%和20.3%。而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孩子沉迷比例最低(16.8%)。可见,家庭生活缺少亲情、陪伴、监管或家庭结构不完整,孩子更有可能沉迷网游。
从生活方面看,经常感到学习负担重、课余时间缺少伙伴、没时间做感兴趣的事、心里话没人说、对生活和学习不满意、家附近免费娱乐场所少的孩子沉迷网游的比例更高。还是以2019年的调查为例,沉迷网游的孩子课余时间经常独自一人的比例为22.6%,比正常使用的孩子高6.2个百分点;沉迷网游的孩子感到没时间做感兴趣的事的比例高出正常用网者18.2个百分点。可见,日常生活乏味、缺少伙伴、学习压力大、沟通能力差的孩子更有可能沉迷网游。
从心理方面看,沉迷网游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独、不受欢迎、被瞧不起、缺乏表现机会、缺乏目标、人际关系差、心理压力大的比例更高。在2019年的调查中,感到心理压力大的比例,沉迷网游的孩子比正常使用的孩子高21.3个百分点;感到缺乏表现机会的比例,二者相差19.8个百分点;感到对未来迷茫的比例,二者相差26.0个百分点。可见,成长中存在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的孩子,沉迷网游的可能性更大。
以上从四方面给网游少年的画像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还必须遵照《意见》的要求,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形成工作合力,只有解决了这些深层次问题,才能更好地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这也是从根本上监护未成年人合理用网、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着力点。
预防沉迷网游需“打七寸”
俗语说“打蛇打七寸”,意即要抓住主要环节和要害问题。治理网游沉迷也是如此。全社会要形成工作合力,必须从“七寸”入手,抓住导致网络沉迷的关键因素,这样才不至于“年年抓、年年跑”。课题组建议:
及早捕捉沉迷网游的信号。给沉迷网游的少年画像,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沉迷者的特征。家长和老师知道了这些信号,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给予格外关注,提早避免这些问题出现,从而更好地防患于未然,而不至于到了要矫治的状态才去想怎么办。
筑牢防沉迷的第一道防线。孩子沉迷的很多信号都与家庭关系密切。养育方式、交流沟通、闲暇生活、心理问题、亲子关系等,无一不和家庭紧密相连。而且,孩子在家生活时间更长,与父母相处更多。因此,家长要筑牢第一道防线,先在家庭中为预防沉迷打好基础。“最严游戏禁令”的出台也是帮助家长解决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时长等问题。家长要在孩子开始触网时就通过和孩子的沟通与协商立好上网规矩,这样才能从用网行为上给孩子养成好习惯。家长要为孩子改变成年人的世界,从用网习惯、生活方式、亲子关系等多方面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第一道防线筑牢了,网上的世界就算再精彩,孩子也不至于流连忘返。
尊重未成年人的内在需求。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个亮点,就是“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要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等。沉迷网游的孩子内心需求、成长规律与特点往往很少得到尊重。如过多作业和课外培训使孩子闲暇缺失,忽视型的专制型的养育方式使孩子的支持需求缺失,缺乏运动时间和场所使孩子的休闲需求缺失,游戏因此成了他们获得各种满足感的依托。成年人应尊重未成年人的内在需求,使他们的自尊需求、交流需求、休闲需求、情感支持等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告诉孩子能做什么更重要。我们常常习惯了告诉未成年人不要做什么,但很少告诉他们能做什么。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任何新鲜事物都会让他们想去尝试,越是不让他们去做的事情反而更让他们想试试看。成年人要改变一下思路,告诉未成年人哪些是能做的事情,做了这些事以后会有哪些收获。也就是说,我们要给未成年人具体的帮助,根据孩子的年龄、需求等为他们策划一些能做的事情。我们对未成年人的休闲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孩子们普遍存在“没时间玩、没地方玩、没伙伴玩”的情况。但是,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地,未成年人有时间了,他们可能又不会玩了。因此,网络游戏成了“必选项”。如果我们引导孩子们会运动、爱劳动、善休闲、想阅读,或许网络游戏只是他们的一个“可选项”。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