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hai Credit

南海学分

对话 | 残奥冠军郭玲玲:21岁练举重 体育让她再不自卑

2021.09.03 09:43:56 Author:南海国际教育
Share

南海国际学分银行

 

 题:对话|残奥冠军郭玲玲:21岁开始练举重,体育让她再不会自卑

 

两刷自己创下的世界纪录,领先第二名多达10公斤。

 

即使是这样,在东京残奥会女子举重41公斤级比赛中夺冠的郭玲玲,还是觉得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自己拿下了残奥会冠军。

 

比赛前一天,度过自己32岁生日的郭玲玲,在朋友圈写下:“所念皆所愿”。

 

这次夺冠,郭玲玲不仅实现了生日愿望,更是打卡了她所能拿下的所有国际大赛冠军,实现大满贯。

 

对于21岁才接触残疾人举重的郭玲玲来说,这一路堪称传奇,也足够励志。

 

更重要的是,郭玲玲不再自卑,她通过举重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方向。

 

夺冠之后,目前还身在东京的郭玲玲与中新体育展开对话,讲述了自己的奥运夺冠经历以及背后故事。

 

与举重结缘

 

中新体育:你在21岁才接触到举重,当时是怎样的契机?

 

郭玲玲:我高中成绩算是中上水平,不算特别好,毕业以后没去读大学,因为我觉得以自己的情况,即使是大学毕业,可能也不会太好找工作,而且我以前很自卑。

 

后来在家待了半年多,通过河北省磁县残联,去残疾人学校学了幼师。入学半年后,我在那碰到了退役残疾人举重运动员薛士争,他说我的身材上身壮,胳膊很粗,比较适合练举重。

 

我跟他练了两个星期,中间有一段时间他让我自己在屋子里练。后来他告诉我,其实那段时间是想考验一下我,他一直在默默观察我训练,看我一直在很自觉地练习,觉得我比较努力,就把我推荐给了省里的教练,也就是我现在的教练。

 

中新体育:之前了解到你是在一岁时因小儿麻痹落下残疾,在初、高中没有上过体育课,在第一次举起杠铃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郭玲玲:因为刚开始什么技术都没有,所以感觉很沉、很费劲,我大概举了40公斤,这就算是我的原始力量。后来学了几天,我就能举起50公斤了,相对来说,我胳膊属于比较有劲的。

 

中新体育:当时是怎么权衡的,最终决定走上举重这条路?没有犹豫过吗?

 

郭玲玲:没有犹豫过,我的性格是比较强硬的,我觉得不太适合做幼师,去跟孩子们打交道,感觉还是举重更适合我。

 

夺冠记忆

 

中新体育:分享一下在东京残奥会上夺冠之后的感受?

 

郭玲玲:其实到现在我还不敢相信和确定自己拿了残奥会冠军,就感觉像是一场梦。当天比完之后有点懵,虽然有一点遗憾,但挺高兴的,觉得这5年没有白练。

 

中新体育:因为什么感到有点遗憾?

 

郭玲玲:比赛中我一共试举了4次,第二次试举想冲击世界纪录,虽然举起来了,但是因为技术动作没做标准,被判犯规,冲击失败了。

 

中新体育:这次参加残奥会的目标不光是拿冠军,其实更多是要突破世界纪录?第二次试举失败后,对你的比赛目标影响大吗?

 

郭玲玲:这次确实是奔着破世界纪录来的,第二次试举失败整体上影响不算大,因为我第四次试举是109公斤,如果正常的话应该是110公斤,其实也就是一公斤的事。

 

我以后再一点一点破,毕竟还有那么多比赛,如果一下子破太多,以后就没有惊喜了(笑)。

 

中新体育:比赛的前一天是你的32岁生日,这次夺冠是不是让这个生日的意义变得很不一样?

 

郭玲玲:肯定不一样,我发朋友圈的时候还写:“所念皆所愿”,生日愿望就是在26日比赛的时候取得好成绩,把自己的纪录破一破。

 

中新体育:在比赛中两刷自己创下的世界纪录,对于这个成绩你怎么看?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

 

郭玲玲:平时训练水平其实要比这个高,所以举得时候是有把握的。

 

中新体育:这次比赛之前,想象过夺冠的场景吗,到了现实中一样吗?

 

郭玲玲:之前在想象比赛中自己会非常紧张,但是上场之前我感觉还好,并没有那么紧张,第一把和第二把完全不紧张,只是在第二把试举失败之后,第三把心里才稍微有点紧张。我感觉我的心理、身体状态比我想象中要好。

 

而且之前我世锦赛、世界杯、亚锦赛之类的比赛领奖台我都站过了,这次是最有分量的一场,算是把我所有的荣誉都补全了。

 

中新体育:奥运夺冠后跟家人说了什么?

 

郭玲玲:因为比赛结束后不能和家人视频,我就电话跟家人第一时间分享了夺冠的好消息,女儿挺高兴的,以前她总说自己有一个冠军妈妈,非常自豪,这次她可以说自己有一位奥运冠军妈妈了(笑)。

 

冠军背后

 

中新体育:这一路走来,最印象深刻的经历?

 

郭玲玲: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生完孩子之后,在孩子才4个月的时候我开始进行复出训练,那时候我的体重是57.5公斤,我参加比赛必须要按照之前的41公斤级,需要减肥。我大概用了3、4个月的时间,瘦了16公斤。那一段时间特别苦、特别累。

 

中新体育:相对健全人,你减重会更困难,是怎么做到这么短时间减重16公斤的?

 

郭玲玲:我每天要绕着河北省残联走几圈,早午饭是正常吃,晚饭的话一般就吃点蔬菜,水不能大口喝,基本是只能抿一口。

 

除了正常的训练,我还要去走跑步机。因为我的腿不好,所以在跑步机上一般是我站在上边,手扶着两边的扶手,肩承受的力量会很大,时间长了很疼。

 

实在受不了之后,我就夹着拐杖走,缓得差不多了,再去扶着扶手走,两个交替着来。从刚开始的5分钟,逐渐加到1个小时。

 

中新体育:过程这么艰苦,中间有没有想过放弃?

 

郭玲玲:有想过放弃,我是2010年底开始练残疾人举重,2011年参加了全运会,拿了季军之后就回家了,后来教练去带国家队,顾不上我们这些小队员。

 

我那时候觉得练这个挺苦的,还是在家当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也尝试过做一些别的事情,但都没有成功。

 

后来教练又找到我,让我去训练,当时我已经怀孕了,所以生完孩子之后我才复出。

 

我也是有些受够了在家里的生活,感觉自己活得有些憋屈,所以即使当时家里人不太同意我复出,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去训练。

 

其实复出之后,我还是没有体会到举重对于我的意义,更多是憋着一股劲,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才硬着头皮走了下去。之后自己的技术越来越好,突破了一些瓶颈,才慢慢喜欢了举重。

 

中新体育:还记得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景象吗?

 

郭玲玲:我第一次出国比赛是在2017年迪拜世界杯,那是我第一次出国比赛,就拿下了冠军。

 

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我做出了一个类似少先队员敬礼的动作,后来下场之后别人跟我说不用这样,手放到身体侧面就行(笑)。

 

其实当时就是一个下意识的反应,听到国歌响起时特别激动,我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

 

中新体育:举重带给你了什么,对你有什么意义?

 

郭玲玲:我练举重之前,一直比较自卑,大学也没上成。我挣的第一笔钱,就是参加比赛后市里给我的奖金。

 

感觉举重让我找到了人生价值和方向,让我有了很多信心,有了自信之后,觉得生活充满希望。之前就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什么都不会。

 

中新体育:如何在自己的举重事业与陪伴家人、孩子之间平衡?有多久没回家了?

 

郭玲玲:大概有一年半没回家,没见到女儿了。这两年一直是在备战残奥会,就在家里待了两个月。

 

我女儿小的时候,基本是她爷爷、奶奶在带,我跟我老公都是在外边打工。我刚开始训练举重的时候没有太多收入,女儿基本是靠我老公的收入养着。

 

这些年陪伴女儿,更多是视频聊个天,我陪伴她的时间确实很少,感觉有点遗憾,我的家人们也都受累了。

 

我以前很怕女儿被别人知道有个残疾妈妈,怕别人嘲笑她,现在我不怕了,有自信了,她可以告诉别的小朋友,她的妈妈是世界冠军、残奥会冠军。

 

中新体育:从前几天沟通联系,到这次连麦采访,感觉你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

 

郭玲玲:其实我不是那种特别想出名的人,我就是想踏踏实实的挣钱养家。

 

我不会很浮躁,因为一浮躁,觉得自己很牛的话,将来就会吃大亏,摔下来会特别惨,我不想那样,我觉得平平淡淡很好,一步步突破自己就好。

 

中新体育:如何鼓励身边的残疾人,更好的挖掘自己的长处?

 

郭玲玲:残疾人运动员大多是10几岁开始培养,我算是比较晚的。

 

如何挖掘自身的长处,说实话我也不太会,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自己不练举重,能做什么?其实我现在都没想明白,如果退役了,我还能干什么?这个是我还需要慢慢学习和研究的课题。

 

中新体育:从个人角度而言,能否感受到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包容?

 

郭玲玲:我是能感受到的,我从小到大感受到的恶意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时间是善意。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手机差点从口袋里掉出来,别人还提醒我。

 

中新体育: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感慨?

 

郭玲玲:我朋友圈个性签名是:“别随便找个参照物,就堕落得心安理得。”我感觉这句话挺激励我的,我们在生活里一定要积极向上,不要每次有什么不顺的事情,就往特别不好的方面去想,不要别人不好,你也要不好,还是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态。

 

后奥运生活

 

中新体育:对于下届残奥会以及未来有什么期待和计划?

 

郭玲玲:希望再拿个残奥冠军,继续突破自己,等我突破到自己突破不动了,被后浪拍在沙滩上了,我就安安稳稳参加一些小比赛。

 

如果有一天我不想练举重了,我就彻底告别它,不会去当教练,因为实在太累了,想换种活法。

 

中新体育:东京残奥会结束之后会做些什么?

 

郭玲玲:我先回国隔离,隔离完回家陪陪闺女,我11月还有个世锦赛,之后要备战一下。

 

中新体育:回家会补过一个生日吗?

 

郭玲玲:这枚金牌,已经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了,再没有更想要的礼物,也不需要再补过一个了。

 

生日当天其实我也没有吃蛋糕,就是跟家人聊聊天,收到了很多同学、朋友发来的祝福,这已经很好了,我挺知足的。(完)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

Source of material:Nanhai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