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讲述峥嵘岁月:1950,他们正年轻
听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讲述峥嵘岁月:1950,他们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
9月1日上午,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在韩国仁川举行。按照计划,这批烈士遗骸及遗物将于9月2日返回中国安葬。在中韩进行此次交接工作前夕,中新社记者在辽宁沈阳对两位年过九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关长义和白清林进行了专访,听他们讲述在朝鲜战场上度过的峥嵘岁月。
关长义20岁:
首批入朝九死一生立下“一大功”
“‘啪’的一声,炸弹还没落地,炸弹皮已经飞过来了,当时我的本能反应就是抱住电台。”91岁的关长义在沈阳市苏家屯区的家中向记者讲述当年的生死时刻时,对战场上的细节记忆犹新。
关长义1930年生于辽宁省凤城市。1948年,18岁的关长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他被分配到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8军113师任师指挥部电台报务员。1950年,关长义成为首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
在一次战斗中,关长义与战友们遭遇敌人的轰炸机袭击,从天而降的炸弹多次在关长义头顶掠过,有战友当场牺牲。时至今日,关长义依然记得他们的名字。“一个是摇机班班长张厚德,1945年的老兵,另一个是南方人老李。炮弹就落在他俩旁边,两人都没躲过。”
关长义含着泪说,“牺牲时,张厚德正在我身后摇马达。”据关长义回忆,在敌军轰炸结束后,他与战友们迅速修理好电台天线,保证了师指挥部与上级的通信畅通。
关长义家珍藏着一份泛黄但仍保存完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上面写着:入朝以来,在一、二、三、四次战役中圆满完成任务,并表现积极,而有显著成绩,故评为一大功。
在朝鲜战场,关长义经历九死一生。他表示,牺牲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完成战斗目标,因为在他和战友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让祖国安全、让老百姓安生。
关长义说,作为一名战争中的幸存者,他有义务让后代知晓那些年轻地战友们为何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看到如今的中国越来越富强,我做梦都会笑醒,这种生活比我们在战壕里所梦想的未来还要美好。”
白清林23岁:
不怕苦,不怕死,靠小米加步枪战大炮坦克
与关长义一样,白清林也是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他的人生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白清林1927年出生,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第一年他就抱着炸药包炸过日军的碉堡,随后,白清林相继参加了辽沈战役、北平战争、渡江战役直至解放海南岛。
1950年10月,白清林所属的志愿军第40军与第38军、39军和42军成为了首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他和战友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在他看来,“这是巨大的认可,同样也是艰巨的挑战。”
战争的无情让白清林在走上朝鲜战场的第一刻起便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他说,“身边倒下的战友,那不是一个两个。”他的连队,在入朝作战时满编170多人,此后还两次补充了50人。但到第四次战役结束后,整个连队已不到100人。白清林说:“人家飞机大炮坦克,我们靠什么?还是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靠小米加步枪。”
9月2日,运送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将抵沈阳。对此,白清林说,一想到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们即将回国,心里非常激动。他期待有更多的战友能够早日安眠于祖国的怀抱。
白清林告诉记者,自己每年至少一次前往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那里,有许多他熟悉的战友,他们的名字不仅镌刻在英名墙上,也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更镌刻在他的心里。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