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始终辉映着时代
女排精神,始终辉映着时代
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平凡孕育着伟大。你们天天坚持训练,咬牙克服伤病,默默承受挫折,特别在低谷时仍有一批人默默工作、不计回报。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批人,才有了中国女排今天的成绩。
——2019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门邀请刚刚获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时的讲话。
“她们的笑容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喜悦。祖国和人民的希望使她们永远不会失去在挫折中奋起的前进动力!金杯的基础上,很快就要镌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让金杯之光辉映着我们朝气蓬勃的新一代,激励着我们奋进吧!”这段文字出自描写中国女排在1982年夺取女排世锦赛冠军的佳作《金杯之光》,文章登载于1982年10月7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在近40年后的今天读起来,这段文字依然让人感到热血沸腾——40年,国人对女排的感情始终没有变过,而女排精神也历久弥新。
说起中国女排的崛起和女排精神的形成,就不能不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春回中华大地,中国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时代。
体育健儿在赛场上的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不畏艰难,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精神写照。当时,中国男排、中国冰球的经典比赛场次都曾引发全国关注,诸如北大学生喊出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正是在中国男排冲出亚洲之后。那时,时代在召唤一种最能代表和寄托中国人心境的体育精神,有可能是男排精神,有可能是冰球精神,但最终落到了中国女排这个集体身上。
女排精神,是几代中国排球人在党的领导下,几经磨难、不断探索、共同缔造的结晶,“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16个字是女排精神的精髓。女排精神的穿透力和辐射力,不受时空制约。其影响的宽度,超越了体育领域;其影响的深度,不止于一代人。
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女排精神占有重要的一席,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种种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女排精神,首先来自于中国女排通过刻苦磨炼打造出的超强实力。
在上世纪80年代,不仅在中国,就是放眼全球也很难找到像中国女排这样的王者之师。“五连冠”的辉煌空前绝后,但她们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这一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三从一大”的训练方式,让每一位女排队员的运动能力与意志品质都经历了千锤百炼,真正成为了赛场上的战士。
骄人的成绩是中国女排从一支普通运动队上升为全民偶像的基础,但中国女排的成绩并不是靠蛮干傻干取得的。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张然在《中国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几代中国排球人历尽磨难,永不放弃,在学习他人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终于找到了一条遵循排球运动训练规律、顺应世界排球技术趋势、符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正确发展道路;而且,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孕育着胸怀祖国,刻苦训练,顽强比赛,团结友爱等“女排精神”因子,成为日常训练与比赛的有力精神支柱。
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赛场上同样不存在永远夺冠的队伍。“五连冠”辉煌之后的中国女排曾走入低谷;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后的中国女排也曾在成绩下滑的泥沼中挣扎过;今年在东京奥运会上再次遭遇挫折的中国女排,势必又将面临一段黑暗期。但女排精神的另一个要义就是永不放弃。
这可能是赛场上一个看起来已经无法追回的失球,队员们一定会拼尽全力挽救;也可能是训练课上已筋疲力尽的队员,不到训练任务完成的那一刻,绝不会让双腿停止跑动;又或者是陈年老伤不断折磨着身体,但当队员在走上赛场,一切伤病都被抛之脑后……
在任何困难面前,放弃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但是在中国女排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郎平说过,即使会输,也要敢于去赢——这是怎样的一种无畏精神。所以,中国女排就算面对着暂时的低谷,又算得了什么?挫折,只会让中国女排更加强大。
女排老将周苏红曾说过,“多年以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奋斗的自己。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让你变成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
中国人对女排的厚爱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把女排作为自己的精神图腾、激励着自己前进。同时,正是因为有着祖国和亿万人民作为最坚实的后盾,中国女排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标,祖国至上在女排将士心中一直都是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从1981年夺取世界杯冠军,拉开“五连冠”辉煌的序幕开始,中国女排的大赛成绩几经沉浮,但这不影响女排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的,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宝,将继续辉映着新一代,激励着人们奋进。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