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条个人信息被贩卖竟是“内鬼”所为
40万条个人信息被贩卖竟是“内鬼”所为
40万条个人信息被贩卖竟是“内鬼”所为
通信代理商竟有偿替人查询个人电话号码,短短半年内非法查询并贩卖公民手机号信息40余万条。8月13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对平某、张某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提起公诉。
家住无锡市滨湖区的周阿姨最近遇上了一桩蹊跷事,她频繁接到要她还款的催收电话,对方警告她,若不按时还款就走法律程序起诉她。周阿姨感到莫名其妙,后经过仔细回忆,想起多年前她曾丢过一个钱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她怀疑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人冒用了。不久,周阿姨又接到银行打来的电话,这才知道自己的身份证被人在浙江某银行办理了一张信用卡并贷款1万余元,因冒用人未还款她才接到了催收电话,周阿姨连忙报案。
警方受案后,发现滨湖区的王老伯也遇到了周阿姨的这种情况。王老伯在8年前通过正规渠道借了一笔款项,后因手头拮据迄今还有1.5万元没还,最近他也接到从多处打来的催款电话,听对方口气不像是正规银行催款。
警方通过线索追查,2021年3月在重庆市先后将平某、张某等人抓获。经调查,警方查明:2020年9月,平某作为代理商在重庆市开办了一家电信社区门店,一个多月后,经朋友介绍他被拉进一个微信群。群里有客户自我介绍是做信用卡催收的,向他咨询能否查询特定手机号码,二人当时互加了微信好友,逐渐熟悉后,平某开始有偿替人查询身份证对应的手机号码的“生意”。
自2020年11月起,平某先后让门店店长张某以及员工柏某、小莉(另案处理)帮忙查询电话号码,许诺每查一条给7分钱的“好处费”。自从柏某、小莉等参与查询后,张某便不再亲自查询,但每条信息提成1分钱。
每次收到上家发来的名单,平某就将表格交给张某,由张某分派给员工,员工利用注册的公司工号登录系统,查询完毕后把结果发给平某,再由平某反馈给上家。上家核验后通过微信收款码给平某发放报酬,遇到微信收款超出当日限额时,平某便用张某的收款码代收。生意好的时候,平某一天可接40多单,不好的时候也有七八单,查询一单,少则几秒,多则几分钟,然后他以每条0.3元左右的价格对外出售,成千上万条的公民个人信息就这样被打包贩卖了。半年内,平某与张某等人共贩卖公民个人信息40万余条,已查实获利8万余元。
作为营业厅代理商,平某知道正常情况下查询手机号码需要客户本人带着身份证到营业厅才能处理,如果查询他人身份证名下的手机号码,则需要同时携带本人和被查询人的身份证,但利欲熏心的他早已将这些规定和自己签过的保密协议抛诸脑后。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