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0年的支教接力
跨越30年的支教接力
又是一年开学季。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迎来了20多位背着行囊的海安支教老师。他们从2000多公里之外的江苏省海安市返回,和同学们在校园相聚。
在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偏远山区,海安老师是群众心中的“金字招牌”,他们的支教行动则是跨越30年的“宁海之约”——1988年至今,江苏海安的10批、285人次教师接力支教帮扶。
30多年来,海安支教老师克服高原气候、人地两生、语言障碍、生活习惯等困难,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中专生1万多名,为小凉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书写着东西部教育帮扶的时代传奇。
33年践行“宁海之约”
购机票、做攻略、买新衣服……这几天,19岁的宁蒗宁海民族中学第三届“海安班”学生苏文杰正精心准备9月的开学行程。前不久,他惊喜地收到复旦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苏文杰的家在宁蒗县新营盘乡峰子岩村,父母都是农民,弟弟和妹妹也在读书,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全家已经在去年脱贫。
苏文杰把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归功于海安支教老师的精心培养。海安老师、班主任梅德均还自掏腰包奖励他1000元。“海安老师的关怀无微不至,没有他们的培养和关心,我不可能考出好成绩。”苏文杰说。
这段“山海情”的由来,要追溯到30多年前。
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区,98%的国土面积都是山区,平均海拔2800米。过去的宁蒗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教育事业更是起步晚,底子薄。
治贫先治愚。20世纪80年代,宁蒗与海安因木材贸易往来频繁,如何让双方的合作更深一步,两县主官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后,把目光瞄准教育领域。
1988年4月,宁蒗、海安签署教育合作协议,约定共同创办一所初级中学,取名“宁海中学”。同年8月,海安发挥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实力强的优势,抽调一支包括校长、教导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在内的33人支教团,来到宁蒗开始首轮支教。
从此,宁蒗、海安率先携手探索的东西部教育帮扶协作,改变了一个个山区孩子的命运。
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宁海之约”不断升级:1993年海安抽调骨干加强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随后的支教就以高中为主,2004年宁蒗民族中学还加挂宁海民族中学牌子;2006年开启“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合作模式,从基础教育拓展到职业教育等领域。
苏文杰所在的“海安班”,是2016年8月宁海两地深化教育合作的新成果。据介绍,这个班由宁蒗县选拔优秀学生,由海安市遴选语、数、英、物等学科优秀教师任教。考上“海安班”,在宁蒗已是一种荣耀。
33年来,海安连续派出10批、285人次支教老师,践行“为海安人民争光、为宁蒗人民造福”宗旨,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中专生1万多名,创造了辉煌的教育业绩。
2000多公里外的“海安课堂”
走进位于山腰的宁海民族中学,一块立于2004年的“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引人瞩目。在当地群众心中,这是跨越山海、团结进步的一座丰碑。
1988年8月,第一批次的33名海安老师乘坐火车、汽车,辗转2000多公里来到宁蒗。“刚到的第二天,就遇到了泥石流,到处都是泥水和石头,木板房也被冲坏了……”很多海安老师对当初的情景记忆犹新。
在帮扶早期,宁蒗县办学条件艰苦,海安支教老师和当地教师一样住着用木板隔开的简易宿舍、喝着浑泥水,常常因变压器跳闸而用不上电,但他们仍坚持不懈,辛勤耕耘。
海安老师改变了宁蒗人的时间观念。第十轮海安宁蒗支教团领队、宁海民族中学副校长陶长江告诉记者,海安老师早晨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班主任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勤奋努力。
海安老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2019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杨昌华,是第一届“海安班”的学生。他告诉记者,海安老师注重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色和潜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主动学习意识,“就连考试考什么都要征求学生意见,也不监考,完全靠学生自觉。”
第一批海安老师执教3年后,宁海中学中考成绩跃居全县第一。之后,宁海中学教育成绩连年保持全县领先地位;在支教重点从初中延伸到高中后,引发全县各学校的教学竞争,宁蒗跃升为丽江的高中教育强县。其中,“海安班”的一本上线率连续3年超过90%,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录取。
这在以前难以想象。“‘宁海之约’诞生之前,宁蒗教育处于缓慢的‘挪进’状态,中考招生有时要降低100分照顾录取,高考常被‘剃光头’。”长期和海安老师共事的宁蒗县教体局原局长张达峰非常感慨。
海安老师还奉献着爱心。去年10月,海安市曲塘中学举行了一场爱心义卖活动,筹集的善款通过海安老师、宁蒗县第二中学副校长王霖伯转交给20名困难学生。
这已经是王霖伯第二次来宁蒗支教。和他一样,许多海安老师心系小凉山,主动多次参加支教。2010年8月至今,教化学的海安老师王拥军已连续四轮支教11年,带出一批当地青年化学教师。“我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实现。”他说。
索玛花开幸福来
30多年来,海安老师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教育方法在宁蒗引发“裂变效应”,催开了高山峡谷中的一朵朵索玛花儿。
“索玛花开幸福来”。记者在宁蒗采访时,从县城到偏远农村,从易地扶贫搬迁点到中小学、幼儿园,都能遇到受益于海安教师、走出大山后又回来建设家乡的人。
在宁蒗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家园,紫玛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卢云花是6600多名搬迁群众安家发展的“主心骨”。“要是没有海安老师,我也不可能站在这里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她说。
海安与宁蒗两地还变“输血支教”为“造血支教”,启动“青蓝工程”——海安老师与本地老师结成对口帮扶小组,如今已培养出350多位优秀教师。
“班主任凌开明教政治,语文老师是王建……”海安老师教出来的彝族汉子、宁海民族中学校长李学高,至今记得这些名字,“海安老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也要接过接力棒,通过教育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
2020年11月,宁蒗顺利脱贫摘帽,和全国同步小康。如今,宁蒗县已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还投入2.37亿元新建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宁蒗二中、第三幼儿园,昔日的教育弱县已变为丽江乃至云南的教育强县。
在采访中,当地干部说:“坐在土墙房里上学的日子、一块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背着土豆上学的日子、失学辍学没人管的日子、办学质量水平落后的日子,都一去不复返了!”
相比以前,宁蒗办学条件早已改善,但海安老师依然要适应当地的高原气候、生活习惯等。海安4班班主任谢友军刚到宁蒗时,因为海拔高的缘故爬坡喘不过气,现在可以在操场跑两圈了。“要论工作量,我们比原来多好几倍。但孩子们改变命运的渴望,是我们的动力。”谢友军说。
海安市教育体育局表示,海安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完成智力扶贫任务后,进一步巩固与宁蒗的教育合作,并在经济、旅游等领域拓展空间,帮助宁蒗从小康迈向现代化。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