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安定妇女种地“种出名堂”:地荒了,人心就慌了
甘肃安定妇女种地“种出名堂”:地荒了,人心就慌了
51岁的强彩霞皮肤粗糙灰暗,头发枯黄,甚至穿着有些土气,是西北农村妇女中的一员,但她也具备别人不曾有过的坚韧与拼搏。从小过苦日子长大、跟着父辈种地为生的她,见不得村民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收入甚微,更不愿意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撂荒。
强彩霞家住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吕坪村,当地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土豆为代表的农作物便是这里村民们一年的收成。“祖辈都是务农人,这里的土地虽不肥沃,却养活了好几代人。”她说,偏远的乡村受到城镇化冲击,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进了城,“可是,地荒了,人心就慌了”。
与进城务工的村民不同,强彩霞选择扎根农村,一心只想种地,还想种出个名堂。她也时常调侃自己“庄稼人的命”,因为她读完小学2年级就辍学在家,母亲去世时强彩霞年仅5岁,父亲只会煮土豆,每餐仅有土豆充饥的她总感觉“吃不饱”。
12岁时,强彩霞就主动承担起家庭重担,“卖过苜蓿籽,1斤4角钱,我就用卖10斤赚的4元钱,称了1斤盐、1斤煤油,一家人才过了个年。”过怕了苦日子的她自小磨练了坚毅性格。在强彩霞看来,只有赚更多钱,才能过上好日子。
“我借了别人10元钱,在定西城里卖糖葫芦,用赚来的200元现钱盘了老家门口的小卖部。白天经营小卖部,晚上进城拉些新鲜蔬菜过来,次日再销售。”每到土豆采挖季,强彩霞就开着三轮车走乡串村收购土豆,再销往定西市场。从此,踏上经营农产品的路。
靠着开小卖部积攒的人气,以及从电视上了解的信息,强彩霞在2010年尝试成立合作社,给合作社社员高出5分钱的价格收购农产品,收购时没钱,她就打白条,或者给社员用化肥、农药等农产品和日用品抵账。这一年,有103户社员加入,土豆收购价格持续上涨,从起初的每斤0.85元涨到1.2元。
可谓“穷则变,变则通”,她的合作社规模连年扩增,在其鼓励下,村民每年种植的土豆面积成倍增长。有了销路、有了货源,强彩霞的土豆事业越做越大。她发现,薯农们的确赚了钱,但不免过于辛劳。
在当地政府和妇联组织的帮助下,合作社又购置土豆旋耕机等设备,还有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并建起千万吨级的马铃薯储藏库。同年,她将合作社服务的1000亩土地承包给5户种植大户,由原来的人力劳作,转变为机械化耕种。
强彩霞说,合作社采取“机械深松、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扩繁、机械覆膜耕种、统一田间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的种植模式,目前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种植技术。如此一来,农民不仅“轻松”务农,还有大批量撂荒地问题有了明显改善。(完)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