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要“走实走深”
高校科技创新要“走实走深”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点,科技创新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前,在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教育在线就高校科技创新相关话题采访了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
一、统筹谋划,建设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高校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雷朝滋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但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特别是在科研平台建设、体系化构建、顶层设计的系统谋划上做得还不够。”
日前发布的《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2021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加强统筹谋划,建设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雷朝滋强调,每一所高校都要思考怎样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
如何建设高质量高校创新体系?雷朝滋谈到了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部即将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提出高质量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及原则,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政策引导;
二是,教育部即将启动顶尖学科建设,并以此为抓手,重点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二、做实高校科技创新,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雷朝滋表示,“瞄准真问题、做真学问,走实走深”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
他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做到“走实走深”,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政治上进行引导,调整评价导向,强调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贡献和质量;另一方面,高校要引导科研人员回归初心,瞄准真问题、做真学问,真创新、真贡献。
接下来,就是要做实高校科研工作。雷朝滋提到, 项目、基地、人才,是科研工作的三要素。
从项目的角度来讲,要引导科研人员根据国家需求来选择项目,不要什么好做就做什么、什么容易出成果就做什么,尤其不要为了完成数量指标而做。国家需求有两个方面,既包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的需求,也包括人类文明进步、科技进步的需求。
此外,高校要围绕平台战略目标,把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做实,经得起检验。
平台不仅仅是物的概念,要有人才,有攻坚团队。“队伍不等于团队,人数不代表能力,更不等于战斗力”,雷朝滋提到,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有共同的目标,能够协同攻关、协同作战,这样的团队才是真的、是实的。
三、成果质量是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原因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科技产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动能,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雷朝滋提到,这些年来,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国家到各部委、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政策条件很好。他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很多问题还是要从成果本身入手”,成果有用是第一位的。他说,转化率反映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成果不能单纯地看技术指标,必须要有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两手抓”,雷朝滋表示,一是要抓成果质量,二是要抓政策问题。
质量是内因,是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原因,也是目前提高转化率的主要着力点;政策是外因,其目的是调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此外,在政策落实方面,雷朝滋指出,当前相关政策已经建立了容错机制,高校要敢于担当、大胆落实。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