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hai Credit

南海学分

当我们遇到职业瓶颈期时,怎么办?

2021.01.22 11:35:51 Author:
Share

随着对工作的不断熟悉和适应,很多职场人会发现自己很难得到突破,工作热情不断降低,这就出现了瓶颈期。如果不去打破瓶颈,就有可能被瓶颈套住,憋得你喘不过气来,所以,如何打破瓶颈,是每个职场人面临的问题。

处于“瓶颈期”的小伙伴们一般如此描述自己的症状:

1、我感觉自己好像没有进步了。

2、我感觉有些迷茫,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走。

3、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一技之长”,如果失去现在这份工作,我不知道我还能干什么。

4、我对工作好像没有当初的那种热情了。

“瓶颈”产生根源在于:你的眼界和格局不够了。

《七龙珠》,刚开始的时候小悟空和小林、乐平、天津饭打都很吃力,然后短笛大魔王出现了,发现小林他们和短笛比起来简直是太菜了,然后赛亚人登场,发现大魔王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吧,再接下来是沙鲁、魔人布欧……每个新敌人都比之前的强大一个量级。不断强大的敌人,是孙悟空不断进步的动力。如果他没有遇到后来这些外星对手,那么他可能到死也就达到龟仙人的水平罢了。

因此,你并不是没有进步的空间,而是你不知道“更牛逼”是什么样子的。


uploads/image/20210122/1611289399.jpg


人的眼界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1、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2、我知道我知道

3、我知道我不知道

第一种人最可悲,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无知;

第二种人最自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厉害;

第三种人有眼界,他们看到了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世界。苏格拉底说:“我之所以聪明,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通过以上分析,聪明的童鞋可能已经知道解决方案了,那就是开拓眼界,让自己知道“我不知道”什么,然后继续进步。


下面告诉你遭遇职场瓶颈,该如何渡过呢?

1、职场“老人”:提升自我

工作多年的沈先生表示,当职场人士意识到自己遇到职场瓶颈之后,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瓶颈出现之后,首要任务是了解瓶颈产生的原因。由于自身的不足而产生瓶颈的情形并不少见,不管自己在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岗位越往上提升,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如果因为自身原因造成自己面临职场瓶颈期,最主要的任务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进行充电。当然我们说的充电并不是盲目的充电,如果没有确定自身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楚自身真正缺的是什么,盲目充电培训,浪费的只是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学费,所以想要进行有效的职业充电,必须先要清楚自己下一步职业晋升的方向。

2、职场“闲人”:警惕安乐死

“遇到职业瓶颈局面,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无法顺利找到突破的通道,“玻璃瓶颈”就会变成“水泥闸门”,不仅使这几年工作的积累付诸东流,同时对职场晋升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走出职业瓶颈期的关键,还需要突破自我,不做“安乐死”,在奔三族中,一些职场人在工作几年后,有了一点小成就,就开始自我放松,内心乏力,没有了往日的冲劲。其实这些老板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身在职场,要时刻保持工作激情,并随时充电,综合发展,这个充电并不能只局限于专业技能,还需要提高自己的人脉积累,综合管理能力水平,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这样既能应对眼下瓶颈,对今后的瓶颈也有重要的反击手段。”

3、职场“杂工”:找准自己的方向

有5年工作经验的招聘主管郭先生称,职场“杂工”不是指在一个公司里面打杂,而是不停地转行,更换多种职业,最后却发现自己无论在其中哪一行都不具优势,无竞争力,做过的事情犹如“杂工”。

其实,这类职场人的每次转行都可以找出很多“现实所迫”的因素,或者是为家庭“牺牲”,或者是因地域问题,或者是变化跟不上计划……当然,更多时候是职场人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即,存在“在职厌职”的情绪,看不到行业的前景(虽然前景一直存在),于是瞄准陌生的行业,但是从事新行业之后,又开始重蹈在先前行业上的覆辙。记住找不到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不利的。方向所在,或者是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自己的特长。找准了之后,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往往想走捷径的时候,容易走弯路。

总之,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职位,要想在职业上有所发展和成就,就要不断进步,在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没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很容易进入舒适圈,让自己的发展受到局限;而有了积极进取的心态,在新的领域中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开拓思维和视野,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瓶颈会让一个人被绳索束缚了一般,空有力气,而无用武之地。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自己走进了死胡同,在以头撞墙。瓶颈是有,但或许那本就不是你要走的路,到更加开阔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天赋吧!


This article is reprinted by the editor of this website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tting mor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its authenticity.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For content,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send a letter to nh@nhibs.com。This website has the final right to interpret this statement.

Source of material:Nanhai group